開啟釋經觀點 新眼光讀經國際研討

2019-12-16

新聞來源: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陳逸凡、張原境台南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台南神學院、台灣教會公報社、恩惠文教基金會及亞洲神學學會(ATA)12月11至13日於南神黃彰輝紀念圖書館舉辦「新眼光讀經」國際研討會,包括新眼光讀經手冊編輯撰寫團隊,以及來自巴西、印度、印尼、緬甸、菲律賓、孟加拉、馬來西亞、斯里蘭卡等地代表與會,期待探討出嚴謹的釋經方法。

(攝影/陳逸凡)
(攝影/陳逸凡)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書記徐信得牧師表示,21年前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亞洲教協的鼓勵下開始新眼光讀經運動,期待幫助信徒從自己的處境來讀經,因為這樣才能使聖經跟生活產生連結。

徐信得指出,如今新眼光讀經已經進入新一輪的閱讀,由於台灣是一個多元族群的社會,如果單用一個族群的眼光來寫作,則無法滿足其他族群的需要,因此近來新眼光讀經小組致力推薦並培育更多不同族群的寫作者,期待讓讀經資料能夠供應給居住在台灣這片土地上的不同族群。

(攝影/陳逸凡)
(攝影/陳逸凡)

為新眼光讀經運動的發起人之一,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主任黃伯和牧師回顧,當年「新眼光」主要反對者認為「聖經就是聖經,上帝的話哪有新舊之分」,曾引發神學院學者間一段很好的思考跟辯論。他認為「我們如何讀聖經」,其實是指「我們如何解釋聖經」,解釋聖經者的身分跟認同,決定了讀經眼光的新舊,究竟是從優勢者的角度讀經,或是從被壓迫者的角度讀經,就會有新舊之分。

經過20幾年的演變,台灣各個角落的民主人權社會運動興起,開始從邊緣的位置回過頭來挑戰教會對聖經的讀法,很多公民社會組織,從自身倡議的社會議題中挑戰神學教育對聖經解釋的可信性。台灣本土神學研究中心期盼從神學反省的角度,幫助教會與社會在讀經及神學研究上,能夠有新的進展。

(攝影/陳逸凡)
(攝影/陳逸凡)

台灣教會公報社社長方嵐亭牧師指出,巴克禮牧師在創辦台灣教會公報社後,就十分重視讓信徒參與聖經討論,1890年代就在報紙徵文討論「家中是否能夠擺設祖先的照片」「會友能不能就近集結一同禮拜」,這些題目看起來似乎跟聖經無關,背後的用意卻是讓聖經能夠落實在日常生活中。

新眼光讀經運動從1998年開始,透過台灣教會公報社編寫讀經手冊,目前每季發行4萬6千本;幾年前與總會傳道委員會合作出版《少年新眼光》讀經手冊,目前每季發行8000本,與時事結合以圖像化的方式鼓勵青少年在生活處境中讀經。《台灣教會公報》也配合開啟「平信徒讀經筆記」專欄,就是期盼讓讀經運動不斷更新,與生命做結合,與主耶穌更加的貼近。

(攝影/陳逸凡)
(攝影/陳逸凡)

開會禮拜由南神院長王崇堯牧師主禮。閉會禮拜由傳道委員會主委鄭文仁牧師主持,透過提摩太後書3章14至17節,以「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為題證道,認為聖經具有高度、深度、長度 、闊度等四個向度的特色,因此要以謙卑虔誠的心以及處境化的眼光閱讀,方能成為活潑的道帶領我們找到永恆生命。

在3天的研討會中,除了讀經的本土觀點、婦女觀點、原住民觀點、宗教多元觀點等不同主題外,亦有精彩的讀經小組工作坊。

(攝影/陳逸凡)
(攝影/陳逸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