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花》小說主要描述發生在1867年台灣恆春半島的故事,事件中包含有文線記載的歷史事件與九成的真實人物。而故事中關鍵人物「傀儡花」指的是女主角「潘蝶妹」,蝶妹是為客家人父親和嘉禮番公主的混血女兒,是作者筆下的虛構人物,卻是貫穿故事核心,連結各族群的角色。

天氣慢慢變涼了,聖誕節的腳步漸漸靠近了,Covid-19已經演變為Covid-21,希望您每一天依然有平安、有喜樂、有盼望!

緣起:
10億人,即世界人口的15%,患有某種形式的身心障礙。身心障礙人更有可能遭受不利的社會經濟後果,例如教育程度降低,健康狀況較差,就業水平較低和貧困率較高。身心障礙的問題引起了很多家庭,社會以及宗教的關心。社會越來越進步,針對身心障礙的人所設置的關懷和協助也越來越普遍、週到,讓他們的生活更為方便。但是這是單純從醫療的角度來理解身心障礙的議題,這個認知角度雖然激發社會對身心障礙者付出廣泛、深刻的同情與協助,卻也把她們界定成永遠被關心的次等、或比較低劣的身分。

巴西教育學者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於1968年出版了《受壓迫者教育學》(Pedagogy of the Oppressed),此書在拉丁美洲、非洲與亞洲是最常被引用的教育經典之一,然而此書不只是教育學,更是將教育視為文化與政治行動。因此,在書中,弗雷勒提出行動的理由、現況、方法與批判。第一章弗雷勒提出將人從非人性化中解放出來做為行動的理由,非人性化是人性化志業的扭曲,亦即產生了壓迫者與受壓迫者,解放來自於受壓迫者在對話過程的自身覺醒。

商業行為角度來看,人類除了四肢可以貢獻勞力之外,眼球更具貢獻價值!它頻繁地接受的信息、刺激我們要不斷付出勞力換取物質,生活在21世紀的我們、可以帶一支手機走遍天下,享受前所未有的便利性;但一體兩面的是,我們的眼球很可能都處在被出賣的狀態,只是你我並無察覺。

邀您來讀書!本中心出版品鼓勵愛讀書的朋友揪團舉辦讀書會可免費索取,每單位每主題以十本為限,送完為止!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Michael Sandel在2020年疫情嚴重的當下又出版了一本哲普書。本次的主題是關於道德應得(moral desert)的議題,尤其,Sandel觀察到,當美國出現民粹主義反撲、英國脫歐以及市場全球化的現象不斷加深加廣之際,原本傳統為人稱頌的道德應德觀念竟演變成「應得專橫」(the tyranny of merit)的問題。不論古今中外,應得的道德概念常常令人覺得理所當然。如果張三沒有依賴自身的世襲血統、財富,而是靠自己的才能、努力、品格爭取榮譽與優秀成績。我們不僅不會批評,反而要我們見賢思齊,希望自己有一日可以循此路徑攀登高峰。因為,所有的成就與榮耀都是有才德者「應得」的。

Gabriel的《Why the World Does Not Exist》出版於2013年,重點在於介紹哲學傳統議題:何謂世界?何謂存在?但不同於我們常問的問題:「這個世界究竟是甚麼樣子?」Gabriel認為「這個世界」已有存在意義上的預設立場,我們得重心分析以上問題的核心概念:世界的存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