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神學詮釋學與台灣本土神學

01/26/2020

台灣本土神學從黃彰輝發展直到今日,宋泉盛的故事神學仍是一條值得繼續開拓的路線。這不僅因為他的故事神學從1970年代開始一直延續到今,也因為他啟發並影響了不少後來有志研究台灣本土神學的學者。因此故事神學的方法論問題值得繼續追問下去。如何建立故事神學的方法論是作者在本書中關注的主要問題。

莊雅棠研究1970年代故事/敘事神學運動,發現歐美的故事/敘事神學與宋泉盛的故事神學有很多見解不謀而合,當然也有不少的差異。思想差異總是難免,就連敘事神學運動也出現兩條不同的路線:耶魯學派與芝加哥學派。這引發了他的研究興趣:當理論性較強之耶魯學派與芝加哥學派的敘事神學,與重視實作之宋泉盛的故事神學結合在一起時,是否可能發展出有理論基礎又適合於實際操作的「故事神學詮釋學」?本書就是在這樣的思路下嘗試性的作品。 

作者 莊雅棠

學歷
台南一中
東海大學文學士(哲學系)、哲學碩士、哲學博士
台南神學院道學碩士
美國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神學碩士
德國Tübingen Universität進修
美國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訪問學者
美國Georgetown University, Washington D. C.訪問學者

曾任
台中杏林基督長老教會教育牧師
《道》雙月刊總編輯東海大學人文科講師(兼)
靜宜大學人文科助理教授
台南神學院副教授(兼)
成功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
長榮大學秘書室主任秘書
台灣基督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長榮大學神學系系主任兼院長
長榮大學博雅教育學部部主任 

現任
長榮大學神學系副教授
財團法人恩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著作
《意識形態批判與聖經詮釋學》(1995)
《書中之書:聖經的價值與影響》(2008)
《哲學詮釋學與台灣本土神學》(2010)

譯著
《西洋哲學史(二)─從奧古斯丁到斯考特》(1988)
《第三眼神學》(1989)
《故事神學》(1990)
《耶穌,被釘十字架的人民》(1992)
《耶穌的上帝國》(1998)
《與聖靈同工的耶穌》(2003)

目 錄
黃序/07
自序/10

第1章 故事•神學•詮釋學/ 17
第一節 故事與神學/ 21
第二節 故事與敘事/ 23
第三節 神學與詮釋學/ 26

第2章 故事/敘事神學的倡議者/ 35
第一節 兩位重要先覺者/ 38
第二節 推波助瀾諸先驅/ 41
第三節 兩派路線奠定人/ 45
第四節 各自開墾新園地/ 61
第五節 後現代的新趨勢/ 80
第六節 亞洲出現的聲音/ 85

第3章 耶魯學派敘事神學的詮釋學進路/ 91

3之1■弗萊:重現聖經敘事的光輝/ 95
第一節 弗萊的生平/97
第二節 聖經敘事的日蝕現象/98
第三節 如何詮釋聖經敘事的意義/102
第四節 福音敘事與耶穌基督的身分/114

3之2■林貝克:後自由主義神學的奠基者/ 131
第五節 林貝克的生平/133
第六節 教義的本質與聖經敘事/135
第七節 「文化─語言」模式的神學詮釋學/142

3之3■耶魯學派敘事神學詮釋學進路的反思/ 155
第八節 耶魯學派的優點與貢獻/157
第九節 耶魯學派敘事神學詮釋學的局限/159

第4章 芝加哥學派敘事神學的詮釋學進路/ 167

4之1■呂格爾:最具有神學素養的哲學詮釋學大師/171
第一節 呂格爾的生平/173
第二節 詮釋學視域中的敘事神學/176
第三節 敘事的身分與自我詮釋學/188
第四節 敘事作為上帝啟示的媒介/200

4之2■特雷西:與他者對話的公共神學家/205
第五節 特雷西的生平/207
第六節 神學家詮釋經典的責任/215
第七節 福音敘事的多元聲音/218
第八節 以宗教對話實踐神學詮釋學/229

4之3■芝加哥學派敘事神學詮釋學的反思/237
第九節 呂格爾對敘事神學的貢獻/239
第十節 特雷西對敘事神學的貢獻/241
第十一節 耶魯學派對芝加哥學派的批判/244

第5章 宋泉盛的故事神學之路/ 265
第一節 驀然回首來時路/268
第二節 另闢神學新道路/283
第三節 故事神學是活路/298

第6章 台灣本土神學與劉小楓漢語神學的詮釋學對話/ 313
第一節 劉小楓漢語神學的詮釋學視域/317
第二節 台灣本土神學的詮釋學視域/334
第三節 漢語神學與台灣本土神學的詮釋學向度/344

第7章 以故事神學詮釋學開拓台灣本土神學的視域/ 361
第一節 故事神學詮釋學的跨主體層次/366
第二節 故事神學詮釋學的跨文本層次/378
第三節 故事神學詮釋學的跨處境層次/386
第四節 故事神學詮釋學的跨文化層次/406

附 錄/ 421
一、宋泉盛教授訪談錄/421
二、陳南州教授訪談錄/434
三、黃伯和教授訪談錄/446
四、劉小楓教授訪談錄/454


基督教神學進入第三世界,特別是在亞洲地區的發展,可以說是經歷(過)著(仍然繼續中)一陣陣翻雲覆雨的革命性掙扎。亞洲地區的宗教多元,尤其是歷史悠久的建制性宗教,無論在存在時間的久遠,教義的精深、博大,禮儀的多彩、豐富,或是宗教藝術的宏偉、精緻,在在可與基督教相媲美而毫不遜色。在西方世界被定於一尊的基督宗教,進到亞洲世界所遭遇的挑戰與掙扎因此是不言而喻的。

不談教會在宣教上所面對的抗拒和衝突,就基督教神學的發展如何應對亞洲的儒教、佛教、道教及印度教等主要宗教的影響,以及亞洲多元族群的文化、生活習俗所展現的宇宙觀及價值體系的差異,已足以讓我們體認在這個處境中做神學所必須具有的極大包容與創意。亞洲的神學(複數)在神學歷史上最為顯著而獨特的貢獻,在我看來,當屬宗教神學與文化神學兩個領域。1而基督教神學在涉入這兩個領域,如果不是以將對方改宗皈信為目的的策略型神學,而是把神學定位為在不同處境中尋求對真理的認知以及對上帝的回應,那麼,傳統西方獨尊基督教,以白人、男性為中心所建構起來的神學,必須在亞洲解構而再重新建構,乃是無可避免的程序。換句話說,第三世界由於在文化上與建構傳統神學之世界特質與屬性的不同,傳統的西方神學雖然不能說與第三世界的基督徒無關,卻也絕不能照單全收。神學史上的許多教義爭辯,或許仍具有啟發與提醒的功能,卻不是第三世界建構神學所能沿用的方法。在這「斷續」(discontinuity)與「延續」(continuity)之間,構築了處境神學的特色,也開創了神學的新旅程。

「以亞洲本土素材作神學」(Doing theology with Asian resources) 是亞洲神學與文化事工(Programme for Theology and Cultures in Asia, PTCA)所倡議的亞洲神學屬性與取向。亞洲本土素材包羅萬象,歸根究柢無非是亞洲人民的經驗和蘊存心底的盼望。它們存在亞洲社會、政治、經濟各個領域,當然更是表現在宗教與文化的特質裡。作為傳遞上帝救贖信息的神學面對這些人民的經驗和蘊存心底的盼望,自然而然必須把注意力集中到人民苦難的經驗,去關注社會中的不公義、剝削、壓迫、歧視或邊緣化的經驗。把這些經驗當作神學的文本來從事辨認(discerning)、抗拒(disturbing)和改造(transforming)的論述和倡議。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宋泉盛和他的亞洲神學同僚費心地嘗試為亞洲神學尋找出路。南亞洲(印度、斯里蘭卡)的許多神學家在宗教對話神學上的貢獻,以及東亞(日本、台灣、韓國及中國)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地區的神學人在文化議題上的著力,都是緣於這一個亞洲獨特經驗為出發。

以亞洲本土素材作神學,意味著以非基督教的文化素材來作基督教神學,這無疑的是對神學詮釋學的挑戰。如何去詮釋非基督教文化素材的基督教神學意義,這是傳統神學詮釋學所不需面對的問題。亞洲神學家提出的說故事方法(storytelling),2跨文本詮釋(Cross textual reading of Bible),3以及再告白方法(re-confessing method)4就是嘗試處理非基督教經典、文本及故事的亞洲人民經驗,所提議的不同於傳統詮釋學的進路。這些方法論的提出大都出於關注亞洲神學與傳統神學「斷續」的面向與需求。他們鮮少將自己的方法論與傳統神學詮釋學做比對或關聯。莊雅棠博士這本著作嘗試有系統的介紹並讓傳統西方的神、哲學詮釋學與這些本土神學的詮釋方法作對話、比較。可以說是一個劃時代的努力。

傳統的敘事詮釋法或敘事神學與亞洲神學的「說故事」方法、「跨文本詮釋法」或「再告白方法論」雖有字面上的類似之處,但是其差異是顯著的。敘事神學著重的是在表達的「敘述性」,故事神學所說的「故事」著重的卻是人民的經驗。說故事、跨文本詮釋或再告白不論其表現形式是否為敘述法,其共同的焦點關注是人民的受苦經驗要如何成為基督徒在耶穌的基督事件中所領受的同樣經驗。我相信透過莊雅棠博士這本著作,有系統地把傳統的敘事神學,包括耶魯學派和芝加哥學派作詳盡的介紹,並將之與宋泉盛的故事神學作比較分析,將能有助許多有興趣於本土神學建構與發展的學者對故事神學的更深入了解與體會。筆者極力推薦本書給所有關心本土神學的朋友。

謹以此文恭喜並祝福莊雅棠博士大作的問世,也期許他成為台灣故事神學的接棒人。黃伯和2019年9月1日